钢丝绳作为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的核心承载部件,其状态直接关系到起重作业安全,一旦出现磨损、断丝、腐蚀等问题,极易引发吊物坠落等重大事故。本文严格依据《起重机钢丝绳保养、维护、安装、检验和报废》(GB/T 5972)及 TSG 51-2023 安全规程,系统梳理钢丝绳的检查要点、明确报废判定标准、规范更换操作流程,为设备安全管理提供精准指导。

一、钢丝绳全面检查要点:日常 + 定期双重把控
钢丝绳检查需建立 “日常目视巡检 + 定期精准检测” 的双重机制,重点覆盖外观状态、尺寸变化、结构完整性三大核心维度。日常巡检需在每次作业前进行,采用 “棉纱擦拭法”—— 用干净棉纱包裹钢丝绳轻拉,断丝会勾住棉纱线头,快速排查表面断丝情况;同时观察钢丝绳排列状态,确保在卷筒、滑轮上无跳槽、乱卷,绳端固定装置(压板、绳夹、楔形接头)牢固无松动,吊钩降至最低位置时卷筒上预留钢丝绳不少于 2 圈安全圈。
定期检测需每月开展一次全面检查,每季度结合无损检测深化评估。外观检查重点关注磨损、腐蚀与变形:用卡尺在 3 个不同截面测量直径,记录与公称直径的偏差;检查表面是否有锈皮剥落、点蚀麻坑,或因与尖锐构件摩擦导致的局部磨损;观察是否存在扭结、弯折、笼状畸变、绳芯外露等结构变形。关键部位需重点核查,包括钢丝绳运动与固定的始末端、绕过滑轮的绳段、平衡滑轮处及绳端固定装置附近,这些区域是断丝、磨损的高发部位。定期检测还需使用电磁探伤仪,排查内部断丝和金属截面积损失,弥补目视检查的局限。
二、钢丝绳报废判定标准:刚性红线不可逾越
钢丝绳报废需严格遵循标准要求,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均需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废,严禁 “凑合用” 或降级使用。断丝数量超标是核心判定依据,需以 “一个捻距” 为单位统计:6×19 结构钢丝绳(交互捻)断丝数超过 12 根、同向捻超过 6 根;6×37 结构钢丝绳(交互捻)断丝数超过 22 根、同向捻超过 11 根,需直接报废;若断丝在局部集中出现,即使数量未达标准,也应立即报废。
磨损与直径变化方面,外层钢丝磨损达原直径 40% 时强制报废;磨损量在 10%-30% 区间需按比例折减允许断丝数;实测直径比公称直径减小 7% 以上,无论是否发现断丝,均需报废。腐蚀损伤同样不可忽视,表面出现点蚀麻坑、锈皮剥落或钢丝松弛时,因内部结构已受损,需直接报废;吊运炽热金属、危险品或在酸碱环境中使用的钢丝绳,腐蚀报废标准更严格,断丝数需减半判定。
结构变形类缺陷一经发现立即报废,包括整股断裂、绳芯外露、笼状畸变、严重扭结、局部压扁、弯折等,这些缺陷会导致钢丝绳强度大幅下降,无法保证承载安全。此外,受过高温烘烤、电弧灼伤或超载使用过的钢丝绳,即使外观无明显异常,也需报废处理,避免内部材质损伤引发突发断裂。
三、钢丝绳规范更换流程:安全有序闭环操作
钢丝绳更换需遵循 “准备 — 拆卸 — 安装 — 调试 — 验收” 的闭环流程,确保操作安全、安装规范。更换前准备阶段,需根据起重机型号选择匹配规格的钢丝绳,新绳必须附带出厂合格证,明确破断拉力、捻向等技术参数,确保与原绳一致;准备好专用工具(力矩扳手、绳夹、压接设备)、安全防护用品(安全帽、安全带、防滑鞋),并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,明确分工与安全注意事项。
拆卸旧绳时,必须先停机断电,悬挂 “禁止合闸” 标识,将吊钩降至地面,释放钢丝绳张力;若旧绳存在断丝、腐蚀等严重缺陷,拆卸时需用绳索固定,防止弹起伤人;拆除绳端固定装置(绳夹、压板等),缓慢抽出旧绳,抽出过程中避免与设备尖锐部位摩擦,同时检查卷筒、滑轮轮槽是否有磨损、裂纹,必要时进行修复或更换。
新绳安装需规范操作:将新绳按正确捻向解卷,避免出现扭结,解卷时需将绳盘支起缓缓转动,防止松捻或加捻;将新绳一端固定在卷筒上,确保固定牢固,绳端固定装置需符合要求 —— 绳夹数量根据绳径确定,间距不小于 6 倍绳径,压板应在钢丝绳受力端;启动起升机构,缓慢将新绳缠绕在卷筒上,确保排列整齐,无重叠、跳槽;安装过程中需同步检查导绳器是否完好,确保钢丝绳能顺畅通过。
安装完成后进行调试与验收:空载试运行时,操作起升机构让钢丝绳全程升降数次,观察运行是否平稳,有无异响、卡滞;检查绳端固定是否牢固,无松动、滑移现象;用卡尺测量新绳直径,复核安装尺寸;最后进行负载试验,吊运额定载荷的重物,验证钢丝绳受力均匀、运行正常。更换后需将旧绳进行破坏性处理(如切断成 2 米以下短段),防止误用;同时更新设备台账,记录新绳启用日期、规格型号、更换原因等信息,形成完整记录。
钢丝绳更换全程需遵守安全操作规范,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,搭建安全操作平台;多人配合时需统一指挥,信号清晰;严禁在未断电、未释放张力的情况下拆卸钢丝绳,避免意外受力导致事故。更换验收合格后,起重机方可恢复作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