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门吊与水平运输系统的衔接是地铁施工物料流转的 “中枢节点”,从管片供应到渣土外排,二者的协同效率直接决定施工节奏。这种衔接需适配不同物料特性与场地条件,通过设备适配、流程协同与信号联动形成标准化体系,成为保障盾构掘进与铺轨作业连续推进的核心支撑。
衔接前的三重准备是高效协同的基础保障。设备适配需精准匹配物料参数:针对 13 吨级管片,龙门吊选用带防脱插销的吊装头,搭配改造后的 4.5 米窄体电瓶车,解决车站狭小空间的运输难题;转运 300 吨以上盾构机部件时,需采用双主梁龙门吊与液压拖板车组合,通过平衡梁实现载荷均匀传递。场地规划需构建衔接动线:井口区域划分 “吊装区 - 候工区 - 通行区”,轨道两侧标注 5 米间隔刻度线,确保龙门吊与电瓶车的安全间距不小于 1.5 米;装配式道床区域则采用 “板缝过桥 + 杂散电流端子” 一体化设计,解决龙门吊跨预制板行走与水平运输设备的交叉通行问题。信号协同需建立统一标准:采用 “手势 + 对讲机 + 声光报警” 三重指令系统,明确 “长声哨音代表对位完成、连续短哨代表紧急停机” 等信号规则,同时在交叉作业区加装电子围栏,实现设备间距自动预警。
分场景衔接流程遵循 “物料特性适配” 原则。管片运输衔接聚焦 “垂直 - 水平转换精度”:地面龙门吊将管片从存放区吊至井口时,需与地下电瓶车精准对位,通过管片翻转机实现水平 90 度翻转,使竖向吊入的管片转为横向运输状态,北京轨道交通 22 号线通过这种 “翻转台车 + 可变宽电瓶车” 技术,在 4.65 米狭小空间内实现管片高效转运。渣土清运衔接存在 “传统 - 新型” 两种模式:传统模式中,电瓶车将 170 立方米 / 环的渣土斗运至井口,龙门吊吊升至地面后卸入渣土车,单次衔接需 45 分钟以上;新型模式则通过 “盾构机主机皮带机→连续皮带机→折返皮带机” 的多级衔接,龙门吊仅负责末端布料,穗莞深城际项目采用该系统后,出渣效率提升 2.1 倍,减少 2.5 万次吊装作业。钢轨铺设衔接侧重 “跨设备协同”:深圳地铁 16 号线采用两台轻量化龙门吊,将钢轨从轨道平板车吊至铺轨位,通过遥控操作实现与平板车的跨行衔接,解决了轮胎式装备在车站区域的通行难题。
安全与效率管控贯穿衔接全程。人员管理实行 “双监护” 制度:每处衔接点配备 1 名信号指挥与 1 名安全监护,管片翻转、渣土斗对接等关键环节需执行 “指令复述确认” 流程。设备维护聚焦 “衔接部件专项检查”:每日校准电子围栏与激光测距仪,确保电瓶车与龙门吊的对位偏差不超过 5 毫米;每周检查皮带机漏斗与龙门吊卸料口的密封件,防止渣土漏洒引发设备卡阻。流程追溯建立标准化台账:记录每批次管片的吊装时间、电瓶车编号,每环渣土的运输时长、皮带机运行参数,实现 “垂直运输 - 水平转运” 全链条可追溯。
当前施工已形成成熟的衔接适配体系:针对狭小空间采用 “窄体设备 + 翻转装置” 组合,针对大出渣量场景配置 “皮带机 + 龙门吊” 联运系统,针对铺轨作业开发 “轻量化龙门吊 + 平板车跨行” 方案。这种以场景为核心的适配式衔接模式,既保障了作业安全,又实现了施工效率的最大化。